{{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孩子們興奮地將課桌椅撤至教室四周,一群國小學童們在教室裡就地正經八百地演起了戲,彷彿像是乘坐時光機一般,他們化身為三百年前的古人,演出漢人移民登陸竹塹港,遇上平埔族人的點點滴滴。一旁扮演「說書人」的巫素琪老師,孩子都稱她為「巫婆」,彷彿是充滿了魔法一般,巧妙地扭轉了時空,把歷史課本上生硬的字句活生生地搬到孩子面前。
「你相信嗎?我本來是個很害羞的人。」巫婆戲劇魔法故事屋負責人,同時也是「彈心劇團」創辦人的巫素琪老師,原本是位國文老師,在一次進修課程中接觸到以戲劇融入閱讀教育的創新手法,當遇見有閱讀障礙的學生時,她便試著應用這些方法,啟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推動後發現成效驚人,就一頭栽進了應用戲劇的世界。巫素琪老師活用所學的各式劇場理論,長年在學校與社區裡,透過各種應用戲劇的方法帶領參與者,認識自己、同理他人,更探討議題、啟發行動。
學生在課程中輪流扮演不同族群的居民,讓他們同理不同立場的人。
運用有限的空間與簡易的道具和服裝,創造出讓孩子們感到驚奇的體驗。
針對合作能力較弱、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級孩童,也有一套方法。執行團隊曾經運用《野獸國》這本經典繪本,來闡述情緒管理、親子溝通的重要性。《野獸國》訴說一名小男孩惹惱了媽媽而被禁足。於是,他幻想自己坐船來到了一個野獸國,大吼大叫最大聲的他成了野獸之王,率領所有野獸在森林裡鬧個天翻地覆。在這裡,引領者化身為說書人,講解劇情起伏的同時,也請孩子試著配音或製作道具,以原有故事架構為藍本共同編劇與創造。實際執行內容包含詢問他們的生活經驗、請孩子想像「野獸語」該是什麼聲音、利用舊報紙來製作「野獸裝」,把同學們都打扮成野獸……等,這些帶領手法都讓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卻也同時在遊戲中潛移默化,了解情緒管理的重要。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國小的孩子們以報紙製作「野獸的新衣」,得互相幫忙才能完成。
新竹市香山區南隘國小五年級的學童參與「文化體驗教育計畫」,體驗歷史課「唐山過臺灣」中,先人艱險渡過黑水溝的情景。
巫素琪老師與婦女劇團團員,該劇團成員年齡層廣,包含了從20歲到近80歲的女性素人演員。
「應用戲劇」是什麼? 應用戲劇與一般傳統主流劇場十分不同,更強調在劇場互動與即興表達創意的過程,包含了發源於美國的創造性戲劇(Creative Drama)、英國的教育戲劇(Drama-in-Education, D.I.E.),與來自澳洲的過程戲劇(Process Drama)等不同型態的戲劇模式等。在此過程中,參與者能夠回應自身的生活故事,並從周邊環境開始行動。 在應用劇場裡,沒有「觀眾」,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類似型態的戲劇教育,在巴西有「被壓迫者劇場」(英譯Theatre of the Oppressed),這是奧古斯圖.波瓦(Augusto Boal, 1931-)所提出和倡導的一套劇場系統。波瓦發現當地因普遍教育水平較低,受壓迫者毫無自覺,導致階級複製、不斷地惡性循環的社會困境,因此試著到工廠、鄉村和貧民區舉辦了大量劇場工作坊,讓參與者扮演不同角色,以抒發情感,共同發展出故事文本。透過參與者的故事,來引發他們重新思考自己與所處的社區或社會的關係。不僅啟發許多工人、農民重新思考社會結構的困境,最終也引發了風起雲湧的革命運動。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北辰》刊物 Vol.3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見域工作室
圖片提供|巫婆戲劇魔法故事屋創辦人 巫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