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昱登,攝影/程天佑、董昱,照片提供/周益記屋主周友達

 

新竹的老屋與文化資產在近幾年開始逐漸受矚目,在這一棟棟的老房子之中,一 磚一瓦都乘載著過往人們生活於其中的點滴故事。本次專題書寫三個不同的家族 生活的三棟華麗大宅——北門街周家從清代街屋歷經改建,周益記承載了四代人 在其中生活的珍貴回憶;原先日人所建的校長宿舍,提供辛志平校長一家人來臺 後一個遮風避雨的家;位在香山的靜山居,是在地教育推手陳雲如為自己所建的 庭院別墅。

根據受訪者回憶他們和這棟老宅互動的經驗,可以知道這三棟建築無論什麼年代 都是街區或聚落之間十分受矚目的宅院,除了外觀華美、佔地寬廣之外,其中生 活的家族也影響著新竹地方變化。在這些回憶經驗之中,有歡快的兒時童趣,也 有著對於長輩的思念,或許隨著時代更迭,每段記憶都有機會鮮活地呈現在我們 眼前。或許,當代的我們難以再有機會以實際長久生活的方式來記憶一棟老宅, 不妨讓曾幸運居住於此的前輩們娓娓道來,帶我們領略這些大宅的風光時刻!

北門街上周家大宅 周益記

周大哥與父親和弟弟在屋內中庭合照。

周大哥與父親和弟弟在屋內中庭合照。

 

周益記的身世

位在北門街上的周益記是街上少見的三開間大宅, 這棟老屋是由目前的周益記屋主周友達先生的曾祖母李桔向娘家李陵茂家族購買的,請當時知名書法家李逸樵於門面落款「周益記」。購置房屋後, 1935 年遭遇關刀山大地震立面毀損,選擇用當時流行的仿西式風格整修外觀,成為當今的模樣。後來因為家族經商等緣故,家族一度到臺北發展,不過他的阿嬤晚年常住於此,原先家族中的傭人也因為年代變遷人數逐漸減少,因而父親便於他四歲時(1969 年)舉家搬回祖厝,陪伴長輩生活。

 

兩層樓的建築歷經了不同年代,從原先起建於清代的閩南式街屋,交手到周家之後融合西方美學設計,到近代後人接手留下與復舊文化資產的珍貴樣貌,這棟老屋不僅陪伴三代人成長,更是街區中見證歷史變化的錨點。受訪者周大哥在這棟老屋中生活了十二年的時間,深刻的回憶和對於家人的思念,成為他保存這棟老宅的動力之一。

 

周大哥與家人的合影,左一為祖母陳寶釵女士。

周大哥與家人的合影,左一為祖母陳寶釵女士。

 

十年經驗念念不忘

周大哥每次回想起在此生活的點點滴滴,最有印象的空間莫過於屋內中庭天井,他和弟弟兩人的兒時回憶都與此片小天地有關——從學騎三輪車到年紀稍長在此地練習輪鞋(四輪溜冰鞋),玩累了抬頭仰望天空,偶爾還能看見 F100戰鬥機呼嘯而過的景色。這間大房子不僅僅有著他兩兄弟的回憶,上了國中之後,也會邀請同學們課後來家裡玩耍,中庭自然成了朋友們聚集聊天的場所。經濟還算富裕的他們家,總會為小朋友們準備各式各樣的點心, 有時是一碗碗的高級水果罐頭加入冰塊冰鎮;有時是用精緻的玻璃碗盛裝杏仁露加上水果切片。

 

這間大房子的房間數量極多,周大哥和弟弟自小就有屬於自己的房間。周大哥的房間位於二樓右側中段。因為沒有直接對外的窗戶,為了提供室內採光,在設計房屋時特地將此間房間的屋瓦部分更換成玻璃,天花板也改成六角形的採光罩。一年四季因為太陽位置的不同,會有細微的光線角度變化,周大哥小時候便會透過這些光影的改變來判斷早晨起床的時間。

位在周大哥房間內的採光罩,光影變化被當作判斷季節時間的依據。

位在周大哥房間內的採光罩,光影變化被當作判斷季節時間的依據。
 

那棟安靜令人嚮往的老宅

周大哥自小在此處生活,從來不覺得這樣一棟老宅有什麼特別之處,每天踩踏在木地板上成了一種習慣。直到大學離家唸書,有機會參觀到鹿港的老宅,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祖厝藏著豐富寶藏。成年之後,家族已不居住於此,只剩祭祖時會回來暫住,這時他逐漸回想起過去的經驗,一幕幕都是難忘的回憶。想要保存這座空間寬大、有著安靜天空的老屋的念頭逐漸在心裡萌芽。

周益記整修前所拍攝中庭一景。

周益記整修前所拍攝中庭一景。

 

周益記整修前所拍攝中庭一景。

周益記整修前所拍攝中庭一景。

 

 

修繕計畫啟動

老宅因為居住空間的不便利,祖父過世之後,家中子女紛紛至外地發展,周先生的父親也到臺北工作,再加上祖母是大稻埕人,本就來回新竹與臺北兩地生活,1981 年周先生的父親舉家搬至臺北, 結束南北通勤的 12 年時光。老宅閒置時雖有將店面出租給理髮廳協助看管房舍,但仍遭遇小偷,失竊了許多珍貴文物。於是自 1994 年開始便大門深鎖,直到 2011 年周先生才重新取回持分,並規劃以文化資產的形式保留這棟老宅,2013 年也順利指定為市定古蹟。

 

目前老宅正在進行修復工作,長時間無人維護也導致房屋有所毀損,目前正朝著將老屋保留過往歷史痕跡的方向規劃與執行修復工程。目前修復的方向主要朝能夠留存且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就盡量留存老件。對周大哥來說,如果只是按照形式將物件換新,就失去了這種老宅所經歷過的時間感。當他第一次踏入這間屋子時,早就有許多使用痕跡,再加上後續的變遷,每一次的變化都承載著時光的刻痕。例如店面理髮廳的鐵捲門是否要拆除,就成了一個修復時的重要討論,雖然是近四十年才出現的改造,但同樣也刻著這棟房子所經歷過的故事。

 

老屋會自己找到出路

周大哥目前最大的心願,就是老宅修繕完畢之後,他能夠回到他的房間裡好好住上一陣子,重拾當年把光影變化當作時鐘的安靜時光。目前周益記已經組成專業的古蹟再利用團隊,持續討論修復狀況以及規劃修復完成後的空間利用形式。雖然一切都不斷地持續討論、滾動式調整,但套一句周大哥的話「老屋會自己找到出路」,冥冥之中老屋會將與祂有緣份的人、事、物串在一起。

 

東門街上校長宿舍 辛志平校長故居
辛志平校長故居

從校長宿舍到辛校長公館

辛志平校長故居目前是新竹市市定古蹟,由委外經營團隊經營,前棟空間一旁販售咖啡,後棟則規劃為餐酒館。最後一次有人在此居住生活,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辛志平校長初任新竹高中校長時,此棟建築物是由日本人興建的新竹中學校長宿舍,戰後自然而然成了辛校長一家日常起居的空間。辛校長過世之後,時至1985年他們一家人才搬出這棟和洋風格日式木造宿舍。
 

從校長宿舍到辛校長公館

 

初遇木造宿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辛志平校長跟著中華民國政府來到臺灣興辦教育並出任新竹中學校長,當時的新竹中學校舍位在今日的新竹女中位置,校長宿舍座落於一旁,辛校長和他的家人們被安排住進宿舍之中。在他們生活起居在這棟宿舍的四十年之中並沒有大幅改造整體空間。僅有兩處因使用需求略做調整,一是門口右側的木造車庫因年久失修倒塌,改為今日所見的磚造建築;另一則是位在故居西南側曾有一口水井,但因颱風導致水井外露,有安全疑慮因而將其封死。
 
房屋進門之處的玄關,每個人進出此處時都要在此換穿拖鞋。玄關是日式木造宿舍必然規劃存在的空間。玄關和室內連接的木造階梯,提供人們暫坐於此方便換鞋,階梯由一片片可活動的木板拼接而成,他們兒時在個頭還小時,便會鑽入此處,這片小小的空間成了他們的藏寶室,辛校長的兒子還將他當時心愛的尪仔標藏在這裡。
 

童年往事

書寫本專題獲得辛校長的兒女回憶在故居中生活記憶的手稿,對於他們印象最為深刻的場景,莫過於日式木造宿舍中的榻榻米地板與一扇扇優雅紙門,這是他們不曾在之前居住過的空間體驗過的場景。榻榻米成了他們兒時最美好的回憶,在偌大舖滿榻榻米的空間之中,可以自在玩耍、翻滾。雖然曾經一度因為榻榻米產業沒落而更換成櫸木地板,但在後來的古蹟修復中恢復了令他們懷念的原貌。
 

木造宿舍的魅力所在

日式木造宿舍最大的魅力還是要日常生活於其中才能感受,例如夏日坐在緣側邊,讓雙腿自然垂下感受微微的涼風,冬日則來到浴室必備的浴池泡湯,暖和的熱水緩解了遭受一天新竹冷冽強風吹拂的身體疲憊。
 
現今的辛志平校長故居已經規劃成為文化資產,也有經營團隊進駐於此活化場域,讓過往的遊客可以感受古蹟魅力!
 

玄關的可活動木板,是辛校長子女們兒時蒐藏心愛玩具的小天地。

玄關的可活動木板,是辛校長子女們兒時蒐藏心愛玩具的小天地。

ˋ

香山教育推手 陳雲如故居

香山教育推手 陳雲如故居

香山陳家與陳雲如居所

位在香山國小旁的巷弄中,有處被圍牆包圍的精美庭園,內有仿造傳統閩南建築的兩層樓房舍。這個庭院是由陳雲如所建,今日所見的兩層樓房舍原先是一層樓的閩南式磚瓦建築,但因舊居年久無人居住倒塌後改建。現今由陳家祭祀公業管理,平時不對外開放,趁著這次的專題採訪,才讓我們有機會一探這個清幽庭院。

 

香山陳家自清代就來到此處開墾,當時香山人口稀少,家族在此處開枝散葉,從今日的牛埔南路到牛埔東路,曾經都是家族各房的四合院,但歷經徵收改建,今日只剩下這座庭院可以一窺當時家族的興盛。此次我們訪問到陳醫師,他是陳雲如的孫子。陳雲如在日治時期曾是香山區區長及後來擔任庄長,擔任公職耕耘香山達三十多年之久,更曾在清代以生員參加鄉試,有著豐富的漢學知識,日人來臺之後也深受提拔,出任地方首長。此處便是陳雲如為自己告老所建的居所,並將其命名為靜山居,他的晚年便在此處度過。
 

祖父的漢學課

陳醫師老家位在靜山居一旁的四合院中(現已改建),但他和祖父的感情非常深厚,高中因就學於新竹高中而舉家搬遷至新竹市區,但每週他還是會和小時候一樣回到這裡,上一堂祖父專門為他開設的漢學課。在那棟精緻的磚瓦建築裡,跟著祖父熟讀詩經等漢文經典,每堂課都是由祖父親自規劃, 每上一堂課他就可以獲得一塊錢,這些零用錢他也乖乖地交給父母存在銀行,作為未來教育基金。

 

陳雲如晚年的嗜好,就是在庭院中散步、親自規劃庭院的佈置,心血來潮還會請家族中聘請的泥水匠幫他製作典雅的裝飾,現今都還妥善地保存於庭院之中。陳醫師記得,當時他會拿著一個小凳子,伴隨祖父在庭院中散步,祖父興致所至便會稍坐下來、朗誦一段古詩,教授給陳醫師學習,儘管年事已高但沒有一次會重複或是記錯詩句!

陳雲如是香山地區發展的推手之一,從日治時期因學識豐富與工作勤奮,擔任香山區長及香山庄長長達三十多年。擔任公職期間生活勤儉,並致力推動香山地區及產業發展。左圖肖像畫為女兒陳進為他所繪製的,陳進在日治時期曾和林玉山、郭雪湖兩位臺灣畫家合稱「臺展三少年」。

陳雲如是香山地區發展的推手之一,從日治時期因學識豐富與工作勤奮,擔任香山區長及香山庄長長達三十多年。擔任公職期間生活勤儉,並致力推動香山地區及產業發展。左圖肖像畫為女兒陳進為他所繪製的,陳進在日治時期曾和林玉山、郭雪湖兩位臺灣畫家合稱「臺展三少年」。

陳雲如是香山地區發展的推手之一,從日治時期因學識豐富與工作勤奮,擔任香山區長及香山庄長長達三十多年。擔任公職期間生活勤儉,並致力推動香山地區及產業發展。左圖肖像畫為女兒陳進為他所繪製的,陳進在日治時期曾和林玉山、郭雪湖兩位臺灣畫家合稱「臺展三少年」。


香山開學之跡


如今的陳雲如故居,只能從這百年的紅磚圍牆和庭院遙想過去的場景。庭院中, 有一處紀念碑寫著「香山開學之跡」,這是紀念陳雲如為了地方教育付出,日治時期香山地區尚未開設學校,他在自己的居所中開闢三間教室,提供莘莘學子在此學習, 這是香山國小的前身——牛埔公學校的發源地。
 
清代的傳統建築只要無人居住一段時間,就難以長久的保存下去,雖然面臨到舊居所屋脊傾頹、房屋倒塌的狀況,但陳醫師這些晚輩們,仍將此處重新打造成今日所見的兩層樓復古建築,目前也是家族中重要的祭祀場所,每年固定的春秋祭典以及祖父母忌日,都會聚集於此祭祖,持續地橫向維繫著香山陳家的後輩子孫。

陳雲如成立財團法人陳雲如成美團成立拍攝紀念,背景中房舍為舊故居的身影。

陳雲如成立財團法人陳雲如成美團成立拍攝紀念,背景中房舍為舊故居的身影。

 

而同時,他們也透過陳雲如慈善基金會和祭祀公業設點於此處運作,提供經費致力於照顧地方的教育發展,和眾多香山的學校合作,輔導社團成立、資助課後輔導的舉辦。將陳雲如先生對於地方建設付出、促進教育推廣等深刻理念,透過每年編列預算繼續深入新竹在地惠澤鄉里。如今當年的陳雲如舊居所已不復見,不過在這座仍保有百年景色的庭園中,他的精神仍讓晚輩們深受感動並兢兢業業地傳承著。
 

更多新竹在地家族史,都在《貢丸湯》Vol.26「風城大宅院」:

 

● 去哪買?​

【紙本版】​

見域官網:https://bit.ly/3JTpyeU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bit.ly/46DaOdT

TAAZE 讀冊生活網路書店:https://bit.ly/43kiPSh

各地獨立書店

全台誠品、金石堂、墊腳石書店​

見域青草座:新竹市長安街 28 號(預約制)​

 

【電子版】​

Readmoo 讀墨電子書:https://bit.ly/43iWdRS

Taaze 讀冊電子書:https://bit.ly/43lsEiT

Hami書城:https://bit.ly/44iWg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