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婷尹.攝影/程天佑、甘岱民

大林社區媽媽

冬末初春時分,偶爾會在大林村看到曬著日頭的柿餅;若想遇見黃橙橙的石柿,得提前在十月中左右,穿梭大林、大湖村落隨處可見結實纍纍的柿子樹。
 
許多人知道北埔、峨眉一帶盛產柿子,那麼你有吃過「假柿子」嗎?大多數的客家傳統點心是用「米」做成的,以往客家人會在過年時蒸甜粄、發粄、菜頭粄等米食,假柿子也是其一。因形狀、顏色與柿子相似而得名的假柿子,其材料和味道類似發粄,常會在過年時出現,作為客人到家裡拜訪時的宴客點心。
 
假柿子的工序看似簡單,其實做起來非常累人!從磨米做粄團開始,接著搓成團等待發酵,直到產出成品至少需要三天的時間。不僅需要體力,也需要時間的醞釀。
 
為我們示範假柿子作法的陳雪琴女士和林文嬌女士,分別來自大湖村、橫山鄉的客家庄,婚後成為大林村居民的她們,彼此住得近且同樣擅長多種客家米食製作,常會一起做粄交流手藝。接近農曆年時,還會有客人打電話向她們訂購自製的粄糕點心呢!阿姨說,在沒有冰箱的年代,為了保存久一點會將假柿子做得比較甜。現代人沒吃這麼甜了,因此會調整糖的比例,吃不完的話通常冷藏約兩、三天,或冷凍長期保存都可以。
 

共下做粄仔 kiung+ ha+ zoˇ banˊ
假柿子 gaˊ ki+ er

假柿子特寫

作法:

 

  1. 蓬萊米混合一點糯米,加水磨成米漿。用布袋盛裝米漿,用石頭重壓至少8小時使粄團脫水。加一點糯米會比較Q,不加也無妨。
  2. 將壓乾的粄團剉成顆粒較小的粉末狀,後續加糖時較好搓勻。
  3. 加入砂糖、黑糖(占砂糖1/3的量即可,黑糖太多蒸出來會過黑)、發酵粉和麵粉拌勻成團。若粄團偏乾也可不加麵粉。
  4. 搓勻的粄團裝在容器裡,蓋上鍋蓋常溫發酵,每隔3至4小時搓揉一次,避免過度發酵。冬天約發酵一天半,夏天約發酵一天;若發酵不完全,蒸出來口感會偏硬。
  5. 發酵完成後,用手取適量粄團放在烘焙紙上。水滾後,放入蒸鍋用大火蒸20分鐘即完成。剛蒸好的假柿子比較軟,若喜歡Q一點的口感,可以放涼了再吃。

假柿子製程

 

本篇文章出自新竹縣北埔鄉公所發行之《恁香北埔》小誌。

指導單位|客家委員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新竹縣政府、新竹縣議會、北埔鄉民代表會
主辦單位|新竹縣北埔鄉公所、Boloye非洲實驗鼓團
出版單位|新竹縣北埔鄉公所
執行單位|見域工作室